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九十三章 京察+外察=全察(三更) (第3/6页)
悟有点高啊。 朱允炆在国子监大辩论时,已经在思虑“考课”之事,原本计划安排在科举之后,只是还没等解缙提出“考课”官员,黄河、淮河一线暴雨,涡河决堤,怀远被淹…… 于是“考课”一拖再拖。 怀远知县被百姓打死,百官无一人为其喊冤。 朱允炆对此事的评价,只用了唐太宗的八个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练子宁认为朝廷官员经过洪武初期的严苛,中期的恐惧,晚期的忐忑之后,在建文元年彻底放松下来。 放松的结果,便是报复性的贪婪。 所谓的“纸醉金迷,贪腐横行,绝非一县”,朝堂之上,传荡着练子宁坚决的声音。 朱允炆频频点头,在练子宁讲完之后,肃然道:“开考课于文臣官吏,期海宇宇谥,民乐雍熙,以内阁解缙、翰林院姚广孝、吏部尚书齐泰、都察院练子宁为首,组考课四人团,统揽京师内、外考课,毋宁私情,以正乾坤!” 众文官员听闻之后,脸色都有些难看。 考课,也被称之为考绩、考功、考核、考校等。 早在先秦时期,便出现了考课。 《尚书·舜典》记载:“三载考核,三考黜陟幽明”,并明确了考核的处理方式为“黜退其幽者,升迸其明者”。 在这个时期,考核制度尚不完善,但其“三载考核”的方式,却被后世所用。 考核制度初步形成,是在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分为两种: 其一,诸侯王朝觐。 简单来说,就是诸侯王从自己家里,坐上马车,前往京城述职。 其二,天子巡狩。 这就不需要麻烦诸侯王四处奔波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