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_第一百九十三章 京察+外察=全察(三更)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九十三章 京察+外察=全察(三更) (第4/6页)

,天子五年出京一次,驾着马车,打个猎,旅个游,邂逅个美女,到了某个诸侯王地界,看看土地开垦了多少,是不是养老尊贤了,然后决定你是继续当诸侯,还是把你废掉。

    战国时期,商鞅、李斯、吴起等变法,为了区别军功、更好治理国家,文官、武官制度逐渐建立。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著名的“上计制度”。

    “上计制度”,包含了户籍财政、治狱惩盗、宗室名籍、边戍状况、地理行政、劝课农桑等。

    秦朝文官考核,仍以“上计”为准。

    汉朝不仅采取“上计”,还引入了“刺察”,即刺史到地方巡查。

    唐代考核逐渐完善,在京城设置了考功郎,专门负责京官考核,于地方设置考功外郎,考核地方官。

    宋代设置审官院负责京官考核,考课院负责州县官的考核,一年一次小考,三年一次大考。在此时,明确了“四善”标准,即“德义有闻、公平可称、恪勤匪懈、清谨明著”。

    到了元代,虽然也有考核制度,也设置有廉访使负责外出考察,但对于整个元帝国而言,始终都维持着“重武轻文”的状态。

    文官考核?

    那是什么玩意,没几个人懂,也没几个人去抓。

    朱元璋在总结元朝灭亡的原因时,便认为缺乏考核,贪官污吏横行,是元朝灭亡的一大因素。

    为了避免大明重蹈覆辙,朱元璋在建国第一年,便设置了文官考核制度,第二年,要求地方文官三年期满时,要到吏部来接受考核。

    之后朱元璋一次次完善考核制度。

    朱元璋的文官考核内容只要两样:

    考满,考察。

    考满分三六九,三年初考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