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二十四章 此人便是郑智 (第4/5页)
,姓司马的总能在时代中留下印记。也间接说明了历朝历代的贵族阶级其实也是相对比较稳固的,并不因为朝代更迭而造成社会阶层的大转变。 底层穷苦,基本上世世代代都是底层穷苦,这也与教育资源有着极大的关系。后世教育资源也决定了阶级形态,“读书无用论”从来都是底层自欺欺人的借口。中西皆是如此,阶层差别基本都是稳固的形态。 这个世界有的时候就是这么残酷。 社会的进步标志也就是让更多的人能接受教育,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获得更高的教育资源。这也是新时代能带来的一点新希望,但若是真想完成一个阶级的大反转,那也不是一代人可以成就的。而是一步一步的往上,这个往上的过程也足以安慰人心。 赵佶与赵缨络闲聊,家庭的温馨似乎也能消解赵佶内心的烦乱。文化人的文雅便是受不得心态的烦躁,只愿意追求内心的安宁。 童贯来了,后面还带着郑智。两人觐见,又一次打破了赵佶的安宁。 赵佶闲话也懒得多说,开口直问:“童贯,党项之事该如何?” 童贯早已有腹稿,开口答道:“回禀陛下,党项之事,三百万贯钱粮加上一人便可解决。” 赵佶听言,不自觉露出喜色,忙问道:“快快与朕道来。” “陛下,西北虽然卸甲几年,但是精兵悍将并不缺乏,只是藏兵于民,西北府库之中的军备也极为齐整。只要有一个名望极高之人振臂一呼,必然能在组一支强兵,所以只要有粮饷,人马倒是不愁。”童贯说道。 “那何人可堪此重任?莫不是种家种师道?”赵佶再问。虽然问出此言,心中却也知道谁能到西北振臂一呼。便是那个被赵佶卸下一身军权的种家了。 站在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