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〇七〇章 兵败并非朝夕事 (第3/5页)
战而胜之,鞑靼又经过数年内乱,现在应该跟软柿子差不多,官兵们甚至连如何防备瓦剌和兀良哈等部族来抢夺战利品都想到了,就是没料到鞑靼人会主动出击。 这既是决策层的失败,也是将领准备不足,等到失败后人们才猛然觉,鞑靼人的骁勇没有变,大明边军善守不善攻的状况也没有变,改变的仅仅是他们原本谨慎到如今骄纵的思想。 刘大夏麾下大将、榆林卫卫指挥使扈凌,这些日子在刘大夏身边鞍前马后效劳,多次拯救刘大夏于危难,刘大夏对扈凌分外欣赏,他认为扈凌有成为名将的潜质,可惜他已经失去提拔重用将领的机会,回到朝中肯定会要人为之前的惨败负责。 当扈凌提到保国公朱晖,刘大夏一肚子气,他兵出榆林卫,向鞑靼人起追击,结果在屈野川以北中了鞑靼人埋伏。 跟弘治十三年差不多,这次情况还没上次那么危急,鞑靼人忌惮大明新式火器,不敢强攻,刘大夏且战且退,结果刘大夏撤兵回到长城内时现一个令他哭笑不得的事情,榆林卫城居然在他撤兵回来前一天失守了。 城中有两万多兵马,榆林卫又是出了名的坚固,保国公朱晖到底是怎么让这样的坚城失陷的,刘大夏到现在都没想明白。 正是因为榆林卫失陷,刘大夏只能转道别处,沿着长城东撤,结果被鞑靼人一路追着打,榆林卫周边要隘全部失守,大明门户因此洞开。 刘大夏退兵到府谷后,为防止鞑靼中军北进偏头关,刘大夏调遣一万人马前往河曲,又抽调一万前往兴县的孟家峪渡口,他自己亲率剩下的人马渡过黄河,之后就再未与鞑靼主力有过照面。 现在的刘大夏,只知道宁武关有危险,太原府和汾州也面临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