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_第三百五十一章 不光彩的孔家之人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五十一章 不光彩的孔家之人 (第2/6页)

   曾棨的内心,激烈的抗争着,不知如何抉择。

    周述、周孟简等人也迟迟不敢动笔,盯着策问之下的空白,气都不敢大喘一口。

    朱允炆看着众人,暗暗摇头。

    传统儒家的熏陶里面,朱子理学的经义里面,教导了他们认识世界的目光应该是一个方向的,给了他们思想枷锁,却没有给他们“思变”的智慧。

    只要仔细去看看明代的朝廷就可以发现,真正有思变能力,有国事之才的人,几十年才出那么一两位,余者碌碌,不过是“办事员”罢了,尤其是明代中后期。

    朱允炆对于此科进士并不满意,他们或许有不错的才情,有不错的经义学问,却没有自己想要的“变通”之才。

    这样的人放到地方,恐怕十几年之后,依旧是老样子。

    固化的思维,导致的是固化的举止。

    这些人,已经被自我囚禁了。

    教育,必须从根本上来变革,自上而下或许有成效,但根本之路,必须是从娃娃抓起。

    朱允炆打定主意,殿试也终迎来结束。

    不出意外,绝大部分进士都给出了共同的答案:

    不可兼得,唯重农抑商一途。

    朱允炆没有点状元、榜眼、探花,而是放手交给了内阁与礼部,这些“人才”,谁是一甲,谁是二甲,从帝王的角度来看,已没有多大意义。

    并不是所有状元郎,都可以在历史书中留下自己的名字。

    不过值得深思的是,江西的教育之盛,水平之高,可谓是各省之冠,若可以从那里抽调力量,支持下北方教育,或许是一件不错的事。

    比如,北直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