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_第三百四十六章 武举制与兵王选拔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四十六章 武举制与兵王选拔 (第5/6页)


    虽然唐代武举制度有很多不足,但也不是一无是处,比如一代名将郭子仪,那就是武举出身。

    宋代一开始是没有武举制度的,赵家人重文轻武,可总这样也不是办法,被北方游牧民族压着打了好多年,没办法,才不得不使用了武举制度。

    宋代武举制度与科举制度是相似的,也是三级考试,解试对应乡试,省试对应会试,殿试自然是一样。但宋代武举制度在解试之前,加设了一级,名为:引试。

    所谓的引试,就是比试,看看你有没有真功夫,只会耍猴和被猴耍的不能去,没功夫就别跑去解试了,省得耽误人家排队……

    铁铉倾向于照搬宋代的武举制度,从朱允炆的安排上来看,他似乎也倾向于这类方案。

    不过在细节上总还是要调整。

    《武举法》需要明确科举内容,录取标准,俸禄标准,中式授官……繁琐的很,还需要与五军都督府对接,兵部在接下来的半年内,怕是没好日子过了。

    朱允炆忙碌完政务,便陷入沉思。

    推出武举制度,自然是有好处的,抵御外侮、维护统一,需要这些人,镇压反抗、维护统治,也需要这些人。

    只是,武举选出来的人才,未必是真正的将才,真正的将才,是需要经过战争打出来的。

    今年十月份首次开科举,什么时候机会成熟了,收拾安南的时候可以带一批人去,如果能再出一个两个张辅一样的人才,那将是大明之幸!

    即使是没有张辅级的将才,出几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