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_第三百四十六章 武举制与兵王选拔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四十六章 武举制与兵王选拔 (第4/6页)

住。

    要知道练武的苗子他不住在秦淮河,遛个弯就到了,仅仅是传达消息,远一点的便需一两个月,这还没算他们考试时间,引试、解试在地方进行,哪怕是走个过场,也得需要一个月吧。

    一旦通过,还得入京赶考,这路上也需要时间……

    再说了,人员筹备,地方安排,场地选择,考核,张榜……哪个不需要时间!

    皇上给的时间太少,根本就不够用!

    茹瑺被朱允炆警告了一番,有些心烦意乱,严肃地说道:“皇命不可违,诸位还是想想办法如何行事吧。”

    刘儁等人有些郁闷,有些不知所措。

    铁铉叹了口气,道:“时间来得及自是来得及,只是有些紧张。先将消息传达至各地州县乡里,兵部可发文书至各地衙门,由他们配合传达。然后安排各地设置考场,筹备武举之事,我们这边安排人员前往各地把关,监考。”

    “至于《武举法》,可在省考之前完成,不过在我看来,可仿照宋律,早日提交皇上御览。林林总总算下来,十月殿试并不成问题。”

    茹瑺微微点头,然后吩咐道:“依铁铉所言,安排去吧。”

    武举制度始于唐代武则天时期,但当时的武举考核,主要是战斗技能与体能素质,可以说是“重武轻文”,即不考察武举的“谋略才华”。

    当然,唐代选拔武将也不全靠武举制度,其还设置了“制科”制度,而在制科的一些科目中,有些科目专门是为了选拔“文武双全”的武将设置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