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零六章 设置个小学(一更) (第3/6页)
不纳之教库声序音,重规叠矩,无间于下邑荒徽,山派海涯此明代学风之盛,唐、宋以来所不及也。” 虽然史官说的话,难免有逢迎、溢美之嫌,但朱元璋重视教育,是不争的事实。 后来的圣人王阳明,他便推崇朱元璋的平民教育,并将其融汇在自己的教育理念之中。 朱允炆设置京师初等学院,一是为了弥补官办小学的空白,配合后续国子监革新;二是为了解决白莲教。 在内阁与翰林院提出的解决白莲教方略中,除了主张严惩、监控之外,还提出了一点,那便是启发民智。 这个观点是姚广孝提出的,他认为,人没文化不服管,不信你看,北面鞑靼、瓦剌,南面各土司,山里经常闹腾的,大部分都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 反观历史,有文化的人很少造反。 不信你去找历史书,把自古以来的造反者列个表,文盲、半文盲占据绝大多数…… 朱元璋一开始也是文盲,但人家是在造反过程中自学成才了,就建国之初,圣旨都写不好。 比如鬼子来了,朱元璋写了一封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告诉百姓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 就如此霸气的白话…… 姚广孝的建议为翰林院所采纳,被朱允炆认可,加之灾民入京师已成定局,拖家带口的,总需要给他们安顿好。 百官对女子入学有警惕,不舒服,会反对,那咱就换一条路走。 灾民来京师打工干活,人家孩子丢家里不合适吧? 一起拉到学院里读书去,即可以解决了孩子学习问题,也免去了灾民后顾之忧,能全身心干活不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