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零六章 设置个小学(一更) (第2/6页)
学校”,在全国各府、州、县设置学校,府学设教授、州学设学正、县学设教谕等教官。 在洪武八年,朱元璋下旨,“诏天下立社学”,社学的出现,可以说是朱元璋的伟大之处,因为他将教育普及到了民间,让民间百姓有书读、有书看。 朱元璋规定府州县每五十户人家设置一个社学,二十岁以下孩子入学。 朱元璋的行为是好的,却没办成好事。 原因也很简单,社学的主课就两样:《大诰》与《大明律》。 你让小伙子们天天听你讲这个法律,那个法规,砍头剥皮之类的惩罚,谁也不愿意听啊,时间长了,不留下心理阴影才怪。 也不问问人家孩子是不是要去放羊,家里的白菜卖出去没有,就拉着去听课,这就很扰民了。 朱元璋听说孩子们还有家务,一抬手,把社学给废了。 好了,大明的官方小学无疾而终。 可过了几年,朱元璋又觉得,孩子有家务也不能耽误学习啊,于是一挥手,在洪武十六年,社学又给恢复了。 不过朱元璋还是知错就改的,既然官方小学扰民,那就改民办小学吧,至于学费,那是你们自己的事,想学就交,不想学,那就继续喂猪卖白菜去。 在州府县学与社学之外,朱元璋还关注到了少数民族教育问题,在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地,设置了宣慰司儒学和安抚司儒学。 除了这些“本科类”学校外,大明还存在有医学、阴阳学等专科学校。 明代市民文化的普及,学风之盛,都与朱元璋的教育体系有关。 《明史》在这方面,给了朱元璋高度的评价: “盖无地而不设之学,无人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