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五十四章 棘手至极的会通河 (第3/6页)
眼下最困难的,还是水源。” “水源?”蔺芳不解地看着宋礼,道:“大人,汾水不就是水源?” 宋礼转过身,背负双手,道:“朝廷开会通河是有野心的,你看过朝廷文书,应该知晓其中玄机。” 蔺芳眯着眼,思考一番,皱眉摇了摇头,道:“下官愚钝,还请大人明示。” 宋礼向前走去,对跟在一旁的蔺芳解释道:“元廷时开会通河,河道较窄,且河水较浅,一年自南向北,运粮不过三十万石,可朝廷命我等重开会通河,需要达多少?” 蔺芳吸了一口凉气,道:“不低于二百万石!” 宋礼重重点了点头。 这就是重开会通河的难点所在。 只简单疏浚会通河,并不能解决运粮问题。 二百万石的年运粮指标,意味着会通河不仅要清淤泥,拓宽河道,还必须有更为充沛的水源,以支大船、重船行运。 可问题是,水从哪里来? 指望老天爷赏脸,那是不可能的。 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在会通河周围寻找河道,将其水流注入会通河。 而所选择的河流,必须在地势上相对会通河偏高一些,水量还不能少,距离也不能太远,纵览兖州府内河流,也就汾河相对合适。 汾河,在此时分为大汾河与小汾河两支。 大汾河起于泰安,小汾河起于济南新泰,两条河流在徂徕(cu,lai)山西面合流,之后在宁阳北堽城,再次分为两支,主干汾水流向西南坟上,支流就是济宁城外的洸河。 调汾河水为会通河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