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五十四章 棘手至极的会通河 (第2/6页)
承受,毕竟是多花点钱粮、时间的事,可还有一个问题,却不是宋礼可以承受的。 河流、胡泊淤塞,那就不再是河湖,成了土地了。 既然是土地,拿来种庄家也很正常。大明政策鼓励垦荒,百姓们一看,呀,有荒地,于是扛着锄头就去了…… 官府从不过问,估计即使是知道了,不仅不会责怪,还会勉励几句,让多打点庄稼。 这一晃都过去六年了,人家庄稼都收了十几茬了,现在你宋礼跑出来说这是公家的地,要收回,还要挖一条大大的河沟,老百姓不干啊。 就靠这两亩地养活老婆孩子的,你宋礼想要抢田,信不信我们跟你拼命! 宋礼叹息不断,找寻不到良策。 就仅有的会通河河道来看,两岸皆是良田,拓宽河道本就要占走许多,这如果又要从老百姓“田里”要“田”,那波及到的百姓,没有五万户,也有三万户。 在这几万户中,怕会有几千户人家失去土地,如此多的人家,朝廷如何安置?难道还要再移民?山西大移民还没有正式开始,户部的压力已是不小,再加一些人口,朝廷又要多花多少钱粮。 “大人,百姓之事应请示朝廷,再作打算。” 蔺芳提醒道。 涉及不少百姓,一旦处置不当,很可能会导致流民出现,到时候若有人“揭竿而起”,必会大乱山东。 要知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就是修河引起的。 宋礼将脚下的一颗石子踢至汾水中,看着激起的水花,说道:“百姓之事尚能处置,只要朝廷有决心。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