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五十五章 大思辨=文艺复兴 (第6/7页)
给事中行封驳事,制度上的制约,都是很有必要的。 但是这种自我调节,正在逐渐失效。 朱祁钰摇头说道:“但是现在的情况是,许多人避实就虚,空谈大同,而不行大同之法,高举大同,却为一家之私利狺狺狂吠,毫无德行可言。”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苏平、苏正居然拿着为大明出生入死的夜不收获救消息,卖给了瓦剌的jianian细,只为了区区三百两银子。 苏平、苏正皆为儒生,他们也是在举着大同世界的龙旗大纛,对皇帝口诛笔伐,说皇帝穷兵黩武。 他们真的关心百姓吗?不是,但是他们不过是为名,为利罢了。 大明出了问题。 胡濙说道这里的时候,表情戚戚,他无奈的说道:“天下并无圣人,陛下秉持公器,群臣如九窍,各司其职,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所以劝谏是必然的。” “这种劝谏往往是失效的,比如稽戾王不顾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等文臣武将的集体反对,执意亲征。” “唉。” 在场的众人,无不叹息。 土木堡之变是鼎盛大明的一道深深的疤痕,即便是它愈合了,但是他带来的历史教训却是影响深远。 胡濙无奈的说道:“君主凌驾万物之上,士大夫行劝谏之事,往往拿不准主意,所以都会送到礼部,先把把关,这也是规矩之一。” “凤阳诗社坏了规矩,朝中禁谈南迁、议和,他们摇唇鼓舌,制造风力,被陛下斩首,也是应当。” 苏平和苏正是因为把消息卖给了瓦剌的jianian细,才被送去的解刳院。 朱祁钰十分郑重的点头说道:“进谏、纳谏,本君圣臣贤之良事,现在却成了朝中党争的工具,朕十分的痛心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