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满唐华彩 第279节 (第3/6页)
“好你个高三十五!”薛白遂板着脸喝道:“安禄山乃我的外甥,你竟敢写诗讽他?!” 高适当即执礼,正要多说几句,最后却是笑了出来。 “薛郎不必吓唬我,我到长安时日虽短,却恰巧听说了你与王将军大闯教坊之事。” 薛白这才知道,原来他不喜欢安禄山之事已能被有心人看出来。 他遂问道:“那你是为了附和我才这般说的?” 高适莞尔道:“我十年前写的诗,如何是为附和薛郎?” 这话很有急智,堂上几人不由笑了笑。 笑过之后,高适脸色又渐渐严肃下来说起早年间北上幽蓟之事,叹怜东北边军的艰辛。 他更崇拜的还是横扫突厥的信安王李祎,写诗投于李祎,希望能到其幕下做事可惜没得到答复。在蓟门与王之涣交游,最后失望南归。 王之涣亦是薛白颇喜欢的诗人,可惜如今已不在人世,高适说着亦是唏嘘不已。 而后话题一转,又说起别的见闻与好友,李白、杜甫、张旭、李邕、张九皋……可见高适往来的皆是当世名士。 此人与岑参相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博闻强识,文武双全。但少了几分年轻人的狂放,多了几分中年人的潦倒与沉郁,与薛白却是极有话说,从边塞谈到政局,再评点各方人物与风土人情。 高适虽从未入仕,或许经验不足而不能独当一面,但若是在幕府做事,却定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佐才。 薛白不由心想,倘若能礼聘他就好了。 此事想想就很荒唐,要礼聘高适为幕,至少得举荐他一个朝衔,也就是请朝廷封个小官,哪怕只有九品,还得给俸料钱,那他自己首先得是一方节镇。 再看双方年纪,只怕高适很难活到那时候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