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四十八章 强国论 (第6/8页)
内容有作诗词一首,策论问题目,经史,时务,还包括四书五经内容…… 关于诗词,对于杨帆来说不难,但这里面有很多问题,却也不能马虎对答。 答题过程中会引用典故,但也不能随便用,其中还有经义文章等等。 总之,想要写得好,思路不能单一、疆化,要有自己的见解和理论,最主要得符合考官的思想。 杨帆虽然作为主考官,却不是阅卷官,因此,答题得符合阅卷官的口味才行。 这次阅卷是由孔颖达这些大儒以及房玄龄等朝中重臣联合组成。 可以说这些人都是拥护李二陛下的改革派。 考试的过程很顺利。 第一天的诗词歌赋杨帆又做了一次文抄公。 第二天引经据典释义了一些经义,倒也规规矩矩。 第三天的策论则是来源于孔子与子张的一段对话。 题目来自论语为政篇第二十三章十世可知也。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 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大致意思是后面的制度大都是上面传承下来的。 如果按照这个题目去理解,很容易将说成是支持一层不变的老古董一派。 但杨帆却知道,按照这样的论点写下去,其实是不对的。 这题目是李二陛下亲自出的,这位皇帝可不是保守派。 况且,孔子也并非是坚定不变法的一派人,他其实并不反对变革。 从这可知,这一道题目就是为了支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