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23章 大朝会 (第3/6页)
则可’,唯左相知农桑之事,奏曰‘二麦无害,蚕事畏寒’,左相遂得信重,可见官家心系百姓。” 黄镛笑道:“与权兄竟能知御前对奏之事,看来已得左相青眼?” 陈宜中拱了拱手,不答。 黄镛又道:“你们不让诸生来,我认为过于谨慎了。官家即有爱民之心,又起复了洪御史,命他重新审理jianian党侵占苏州民田一案。可见,圣眷未必就在jianian党。” 刘芾叹息道:“但‘国势将亡’四字,已将左相等人置于与官家对立……” “不。”黄镛掷地有声道:“圣眷在民,在忠直之臣,今日伏阙上书,我等必定功成!” “不错,证据确凿、圣眷在民,岂有事败之理?!”太学生们纷纷附和,慷慨激昂。 他们又往前走了一段,只见夜色中的杭城大街已堵得水泄不通…… ~~ 临安城挤在西湖与钱塘江之间,人口又多,每到大朝会前,各个官员的轿子、随从挤上杭城大街,常出现拥堵。 “让一让,让一让,这是右相的轿子。” “惊扰右相了,可前面确实是堵死了……” 程元凤才从钦善坊行到中瓦子,掀开轿帘一看,心知今日莫说是到待漏院歇一歇,堵在这里,能不迟了已是万幸。 这临安行在,本就不适宜为都城。 每到这种时候,偏安一隅的无奈与悲凉不免泛上心头。 “走过去吧。” 程元凤下了轿,又低声自语了一句:“行在,行在……何日才能收复河山、重归东京?” 话虽如此说,从他出生起大宋的行都就已在临安,他一辈子也未曾见过那所谓的“东京汴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