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59节 (第4/5页)
一步,寻找陨石深坑,或者干脆炸一个,也能得到一些便利。 其次,要尽可能应用月面物质,而不能依赖地球发射,否则就违背了初衷。 比如用月壤进行“烧结”,形成可建设固体,高低得能搭个结构吧?不然算什么基地? 也许月壤还能有其他妙用,不过暂时不好抱太大希望。 等“嫦娥三号”和“玉兔”,传回详细月面探测数据,才能进一步设计。 第三,就是能源了,火箭运电池的蠢事,周瑞是不会做的,月面要有自己的能量来源,这个只有太阳能,不做他想。 钙钛矿是个已经点亮了的前置科技,但需要做一点适配,否则载荷成本会太高。 这部分也是由智能设备铺设。 最后,则是一切的基础:运载能力。 火箭回收技术入手后,单发火箭就是一个燃料钱、折损钱、人工费什么的,分批次发送,只要月面不掉链子,查遗补漏,总归能撑起场面来。 如果能不进行软着陆,直接往上“砸”,可以进一步降低成本。 而且“无人”,则可以不考虑安全问题,砸十个坏一个,但成本降低15%,那也是赚了。 “殖月计划”其实路子挺妖的,因为直接跳过了一个重要阶段。 那就是“环月空间站”。 他看过国家的探月计划总规划,按照正常逻辑,“月面永久工事”的前置,是环月空间站。 只有月球轨道上,有稳定的中继站,才方便开展各种月面工作。 但利用机械智能,这可以直接绕过,反正又不需要考虑“人员”问题,直接往上砸东西就成…… 简化科研需求,直接开干基建,东西坏了也不要紧,吸取经验,咱们砸新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