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995 (第2/4页)
重整山河,到了十一月,各地的战乱都陆续平息下来,可很多地方也已十室九空,死去的人活不过来,活着的人伤心欲绝,白纸纷飞,新坟遍地,十分的萧条。赵啸又捉到几家与倭寇勾结的大商贾,请了朝廷的旨意,全部收没家产不说,或是流放千里,或是抄家问斩。有那不服的,从福建徒步至金陵喊冤,写了血书挂在城墙上,全家碰死在衙门前,局面一直乱糟糟的。 几大书院的士子又纷纷上书,有人觉得乱世当用重典,有人却觉得赵啸凶狠暴烈,不宜为官,还有人则说赵啸是在打击异己,想独掌海上贸易。 直到次年的五月,赵啸才勉强稳住了局面。 老天爷却好像格外的垂青李谦。这两年北方风调雨顺,庆格尔泰屡战屡败,不知道是谁提醒了他,他突然改变策略,派了人来和李谦和谈,要求开放榆州和大同两处的边市,彼此和平共处,永不再战。 李谦觉得这样也不错,写了奏折给赵玺,希望朝廷能同意和庆格尔泰签署议和协议。 汪几道这两年被赵啸折腾的有气没地方撒,接到了李谦的奏折冷笑连连,道:“历朝历代,哪份协议是遵守了的?!他是不是这几年在北方呼风唤雨的,就自以为天下第一,不知道轻重了?!” 李瑶和左以明都没有说话。 因为朝廷上的事,两人和汪几道几乎是公然撕破了脸。 已经十三岁的赵玺还没有亲政,但已感觉到了这种局面的微妙,并不想打破这种平衡,有时候帮着汪几道说话,有时候帮着李瑶说话。 此时他静静地听着,觉得还不是自己说话的时候。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