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文魁_一千三百一十二章 传道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一千三百一十二章 传道 (第1/9页)

    林延潮对于自己所言的能不能说服王锡爵也没有十足把握。

    林延潮精心准备的这套说辞,原来是等着石星的,但是却不想碰到了王锡爵。王锡爵身为词臣看事的角度与石星这样的循吏自是有些不同。

    而林延潮这套说辞,是来源自以往读黄仁宇《万历十五年》里面提出了一套以大历史的角度来看政治得失。

    《万历十五年》此书的角度跳出了封建之时以帝王将相角度看兴衰,也跳出了近代以人治得失看兴亡的范畴,而是提供了一等更广度的视角。

    好比明朝之灭亡,明清史学大体都是认为亡于万历,亡于魏忠贤,亡于崇祯,这是以少数几个人帝王将相决定一切的角度。这样的观点就是认为换一个皇帝,或者除掉jianian臣,就能扭转局面。

    而另一个角度延伸那就是近代,批判于东林党,批判于皇权,批判于党争。

    这两等都是以人事的角度来看待。

    到了现代分析就多了,大体是以小冰河期为主,以及番薯,苞谷的清初大规模推广,这一盛一衰来看。

    这个看法跳出了人事,而是以自然学科的角度来看,比如《万历十五年》书中不少是以西方现代经济视角来分析,这也是大历史的说法。

    大历史中尽量减少人事因素,而提供了一等更广度视角,运用多学科糅合的角度来分析历史。

    譬如四百毫米等降雨线,决定农耕游牧两等文明,这是环境决定的,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其实林延潮个人以为以一个角度来看容易片面,多学科来看更客观,但回过头来起决定因素的还是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