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〇七一章 出居庸 (第4/6页)
朝廷,只能暂且做出妥协,两边在“友好氛围”下达成谅解备忘录。 沈溪以下第一次犒赏作为条件,三军将士终于同意在九月初十重阳节后的第二天,正式踏上西去的道路。 在很多京营兵看来,留守居庸关其实是个相当不错的选择,这里有吃有喝,有险峻的地势和高耸的城墙作为屏障,不用担心突如其来的鞑靼人。 但不管怎么说,他们得到的军令是收复延绥镇,老是待在居庸关说不过去,若朝廷怒,将他们全部就地解职查办,那不仅会丢掉祖传的饭碗,甚至祸及家人。 加上连日来都没有现鞑靼人的踪迹,所得到的情报也是大同、宣府等地风平浪静,军中开始流传鞑靼人已经撤兵的传闻。很多老兵油子言之凿凿说出番大道理,全都是在对历史的总结还有对当前战局的分析后得出的“科学”结论,因此官兵们不再视出关为险途。 最后连胡嵩跃等京营把总官也觉得,就算大同镇、太原镇、延绥镇、固原镇、宁夏镇和甘肃镇遭受战乱,至少宣府镇这边是安全的,从居庸关向宣府镇所在的宣化府进,走完这三百里路就可以拿到一份基本的犒赏,值得冒险一试。 至于到了宣化府之后是否还要西进,到时候再跟沈溪扯皮。 胡嵩跃已经做好准备,等到宣府镇之后至少要让沈溪拿出两倍以上的犒赏,全军才会继续跟随沈溪往大同镇进。 等到了大同镇,如果一切安好,那就证明鞑靼人确实已经撤退,之后就可以安安稳稳跟随沈溪,前往“接收”榆林卫城,把功劳赚取到手再说。 ……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