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九十七章 让有土地的人去移民 (第6/6页)
虑自己去了吃不着饭,所以往往都会提前打个招呼。 打招呼总不能亲自跑一趟吧,这就需要“拜帖”。 “拜帖”起源于汉代,但在当时,没有拜帖的说法,《汉书·高帝纪》曰‘为谒’,《袁盎传》曰‘上谒’。 也就是说,汉代的拜帖就是“谒”或“刺”。 谒是长方形的牍,正面写受拜者的尊称,背面署拜谒者的名款,两面都可以分行书写各项内容。 刺是长条形的简,所写姓名与问候语,“长书中央一行而下”。通常要写明爵位、籍贯,又称“爵里刺”。 因为刺习形制,分量也轻,制造简单还省钱,所以在汉后期及以后,多选择用刺通名。 但在宋代,造纸术有了极大提升,古人就不再玩什么竹子,改用纸张了。 明张萱《疑耀》卷四:“古人书启往来及姓名相通,皆以竹木为之,所谓刺也……今之拜帖用纸,盖起于熙宁也。” 但拜帖的说法,是源于明代。 但需要说明一点的是,明代拜帖有要求,如果你是平民百姓,商人富户,写个拜帖用红色的,觉得喜庆,那结果很可能是悲剧。 红纸拜帖,那是官员的特权,比如新考中了进士、翰林、朝廷官员等,一句话,是地位尊贵的人用的,你们,没资格啊…… 这封“奉谒”的主人很有觉悟,没有用红色,而是用的白纸黑字,只不过装裱上十分讲究、气派,茹瑺甚至看到了银线织就的商号标记……寒梅惊雪的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