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七十四章 这不是我的西湖 (第3/6页)
,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而准绳、规矩,正是测量工具。想来在那个时候,大禹就已经在丈量中原大地。 说古代地图,不能不提一个最著名的人物: 晋朝时期的裴秀! 裴秀可以说是集地图制作之法的大成之人,编制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地图集——《禹贡地域图》,并开创了制图六体: “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角)、“道里”(直线距离)、“高下”(相对海拔高度)、“方邪”(地表平坦度)和“迂直”(考虑地形后的距离)。 前面“三体”是最核心的要素,后面“三体”是辅助矫正的要素。 可以说,古代中国人将制作地图的标准流程化,是需要感谢裴秀的,是他奠定了制图理论。 除了裴秀的“制图六体”法,中国人还有另一种方法制图,即“计里画方”。 所谓“计里画方”,便是先在图上画满格子,每一个格子的边长代笔一定的里数,然后在图上绘制内容,以确保绘制地图的精度。 比如唐人贾耽的《海内华夷图》,北宋沈括的《天下州县图》,都是采取的“计里画方”,精度足以令后世人惊叹不已。 当然,元朝时期的数学家郭守敬也为地图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创造性地提出了“海拔”的概念,别以为这些事都是后世才有的,几百年前老祖宗都在用了…… 朱允炆看着《咸淳临安志》中的西湖图,正与宁妃说笑着,船帘被掀开,薛夏禀告道:“爷,前面河道变窄,怕是行不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