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七十一章 古代结婚年龄太低了 (第5/6页)
而来的,又有挑粮担货而来的,即有上了年纪的老人,也有带着孩子的妇人。 只不过这里并没有看到带两三岁孩子的妇人,看来小于谦并不在这里,多少有些失望,看来机缘还不到。 百姓纳税,在大明是一件十分普遍的事,他们也不存在偷税漏税的问题。 不像是后世某些人,偷税漏税都是用“爽”为单位的,千方百计,不是做假账,就是弄个阴阳合同,总有办法不纳税、少纳税。 归根到底,是因为纳税他们不爽。 这也可以理解,到手一叠钱,硬生生被抽走五分之一乃至三分之一,想来是不开心的。 大明百姓不偷税漏税的原因也不是他们的觉悟高,而是因为官府管得实在是太严了,根本不给你偷税、漏税的可能,当然,这只是针对百姓…… 说起来两税制,其本身是有着一定的合理性。 在唐安史之乱后唐德宗时期,以均田制为基础的租庸调制已经不适用,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其当时有一个形象的比喻,那就是税收财政是人的喉咙,天下是大治还是大乱,是强盛还是衰弱,都需要看税收。 两税法改变了租庸调,将户税、地税及各项杂税统合为两税,并主张“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即不管你是来自哪里,就在居住地征纳两税。wap. 两税制的核心是“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税额按田亩和资产的多寡确定,拥有多少田地,打了多少粮食,以这个为标准,而不再是固定的租庸和杂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