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四十二章 历史难题,土地问题 (第3/6页)
田边瞎指挥。 但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是分封制,但田地是国家的,不允许私自买卖、转让,而且是需要“贡税”的。 这种土地制度,可以说是国有制之下的贵族土地私有制。 春秋战国时期,各地诸侯为了壮大实力,开垦出了大量私田,而这些私田是不需要纳税的,既然这些东西是自己的,诸侯自然不愿意在“公田”之上投入人力,所以出现了“民不肯尽力于公田”的现象。 私田增多,公田没人种,井田制自然就失去了基础。 公元前594年,鲁国推行“初税亩”法令,法律上要求,无论是公田还是私田,按亩征税,私田通过这种方式,取得了法律认可。 后来商鞅变法,井田制被正式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确立。 秦始皇兼并六国,说白了就是土地之争,无数地主为了保护自己的土地,奋起反抗,但终没挡住秦始皇的大军。 秦一统时代,原来的地主一部分被杀,一部分被俘,大片的土地荒芜。为恢复生产,秦始皇颁布了“使黔首自实田”的土地法令。 黔首,即百姓。 秦朝时期不再采取授田制,而是鼓励农民开荒,占据土地,政府并不限制。而这种制度的存在,肯定了农民土地私有,也制造出了新的地主。 秦朝之后,西汉开国,采取的是汉承秦制,承袭了秦朝的土地私有制。 西汉初期的国策,突出特征是“黄老无为”、“休养生息”,国家不管,地方自主,土地私有制如同脱缰野马,发展迅猛。 到了汉武帝时期,土地兼并问题终于显现出来,出现了“网疏而民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