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_第一百五十七章 作弊那点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五十七章 作弊那点事 (第4/5页)

于唐高宗,但真正将殿试定下来,并沿袭至后代的,还是小武。

    小武能当上女皇,可不是一点两点的聪明,为了防止科考舞弊,小武天才地开创了“糊名止弊”,即凡试卷,全部将姓名、籍贯糊上。

    好了,哪怕你买通了阅卷官,也没人知道哪个是你的试卷,看不清楚名字嘛,那时候的阅卷官又都没有X光,也没修炼透视-眼,总不可能知道这是谁的卷子吧。

    万一搞错了,收了李家的钱,你把好处给了张家,那李家恐怕是不会高兴的,张家也不会领情。

    “糊名止弊”可以说是科举史上的伟大杰作,让科考更为客观、公正。

    在宋代,糊名更是常事,王安石在《送陈谔》的诗词中有一句是“有司昔者患不公,糊名誊书今故密”,便是赞誉糊名止弊之策。

    不过这个时候,为了避免认出字迹,还需要重写抄写一遍答卷,交付审阅。

    可是只靠着糊名止弊的方式,也只能是防止阅卷官与考生勾结,还无法避免考生考试过程中的作弊。

    看看古代人的作弊手段,再回头对比下自己,只能说,你用过的,都是古人玩剩下的招式。

    考生作弊手段一,带小抄。

    这是第一大手段,估计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把四书五经,以“微刻”的技艺写在小本子上,最好是巴掌大,越小越好,藏起来容易。

    谁能想象,无名指长,无名指与小拇指宽的小抄里,竟然能容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