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道天下_第782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782章 (第2/3页)

  既然占了人心思汉的便宜,就得忍受旧屋翻新的麻烦。

    权衡之下,打一批出头鸟以示警告,缓解一下病情,先将大局稳住,然后再耐心调养,就成了没有选择的选择。

    好在他有超出这个时代两千年的历史经验可以借鉴,更有四十年改革开放的现成例子,知道在发展中解决问题虽然考验智慧,却也并非不可能,所以也没那么急。

    面对黄承彦与庞统,他才可以如此从容。

    对黄承彦、庞统来说,天子的答复不仅满足了他们的希望,还超出了他们的预期,展示出了更高的眼界,也证明了圣天子并非传言。

    一个十七岁的少年,能有这样的见解,非圣人何为?

    最让他们满意的,是天子将希望寄托在士的身上。

    虽然天子所说的士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士,但他们本非迂腐之人,对这种离经叛道的做法并不反感,反倒觉得别出心裁,非常人可及。

    刘协随即介绍了他对士的定义,着重强调知识积累的意义。

    士人介入百工之技最大的意义有二:一是对既往技能经验的记录、总结,不让那些灵光一现的技术失传;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推演,找到更好的办法。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远的有主持的铁官的裴潜,近的有改进织机的马钧。

    裴潜本人对技术并不感兴趣。他走到这一步是机缘巧合,就连那水排的办法都是从南阳铁官学来的。尽管如此,他依然对军械的改进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马钧则是天生的巧匠,他对织机的改进更多的是出于他本人的奇思妙想。读书识字对他来说是辅助,能让他将那些奇思妙想记录下来,供后人参考,不至于遗落。

    因此,马钧的影响力迅速超过了裴潜。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