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零七章 中世纪欧洲货币体系 (第2/5页)
对,是日耳曼人,那时候还没德国这个概念呢。日耳曼人的单位是马克。具体咋来的我没查到,但是比值有,一马克等于160芬尼,一芬尼就是一徳涅尔。 在13世纪的欧洲。正处于世俗皇帝和教皇争权夺利的白热化时期,不管是皇帝还是教皇对帝国的控制力都大幅下降,于是铸币权就落入了各地诸侯的手中。这下就乱套了,开始出现不足重、成色差的货币,还有很多地方性货币。就是那种出了这片领地谁也不认的玩意。数量有多少呢?不多,在西欧最繁华的法兰克地区有200种左右,在商业活动更密集的尼德兰、意大利地区,这个数字还得翻倍。 在这里还得说两个金融词汇,一个是劣币驱逐良币,一个是货币贬值。这两个玩意就是从此时开始出现的,在中世纪的欧洲,输入、铸造劣币和****、抢劫都是重罪(y),但屡禁不止,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现象。金属货币在使用中是有磨损的。一般说十年就会减轻重量的2%,用个几十年,就没法继续使用了,这时候就得收回重铸。问题是重铸的新币必须要维持合理的重量,但这份儿重量哪个国王都不愿意自己掏腰包往里添。咋办呢?金银贵、铜相对便宜,就往里加铜,于是这些金币、银币就越用越不值钱,这就是货币贬值。 说完了货币体者还不太满意,光知道苏勒德斯、斯力克、弗里斯管个屁用,知道这些金币、银币、铜币价值多少吗?也就是它们的真实币值。不知道这个玩意。货币就没有任何意义。于是作者又是一顿查找啊,勉强凑出一套看得过去的欧洲货币力,写出来当个大概的衡量标准吧。 先说一匹马的价格,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普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