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零三章 河谷 (第4/7页)
步占领山口,以取得对峙中的优势。 高应登则主张直接冲过山口,以其部六百马兵轻装突击,在山那边对敌军主将的帐子发动突袭,一举击溃敌军。 非常凶猛的古代战术,不把敌人当回事,也不拿自己当回事。 黄胜宵的计划就稳妥多了,在河谷修筑工事以逸待劳,其实他是比较倾向于戴道子的计划,但山口太狭窄,两门小炮四五杆抬枪就能封锁整个道路,杀不了多少人,不能发挥火力优势。 张天琳本人则对这些建议进行汇总,他觉得都不坏。 因为在这场战斗里,张天琳的本部千余马兵,是刘承宗手中弹压贵族的精锐力量,只要右营阿六手下的贵族们没动,他的马兵就不能动,所以没在战术选择上多说什么。 阿六比较支持打出去,对峙也可以,但反对修营,这倒不是源于战术上的考虑,而是为比避免矛盾激化。 因为右营的情况比较复杂,跟别人不一样。 一方面右营人多,其中有阿六本部千把号人,都是前奢崇明大梁国叛军,以战场倒戈的降军身份投入刘狮子麾下,得到的待遇还不错,都挺任劳任怨。 但剩下的有一半是七县之地的旧贵族,另外一半是旧贵族的仆从老兵。 他们是怪胎。 在古代中国的军事制度上,不能拿欧洲古典、封建、近代这种军事结构去套,虽然容易理解,但里面有很大的问题,社会结构不一样。 社会结构和统治结构是影响军事制度最关键的因素,而武器装备、供应物资都是外物。 就比如戚家军和其他明军在制度、战法、军法、武器装备上有什么质的变化?没有,戚少保只是在前人条例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