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贼_第三百七十二章 cao心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七十二章 cao心 (第2/7页)

没可能,但那边种水稻精耕细作能出六百斤。

    在太平年景,土豆、红薯最大的价值就是歇地。

    连着种主粮或经济作物,耗尽地力,如果想让地歇着,就种豆子,豆子能养地;但若不想让地歇着,就种土豆,因为土豆不能养地但也不耗地力。

    当然这两样东西的优势也显而易见,在生活水平极差的地方,饿归饿、吃了瘦归瘦,但它能吊住命。

    归根结底,还是旱灾来得太急太快,没旱灾和流贼影响的地方,种植传统作物更划算,有旱灾和流民影响的地方,种啥都晚了。

    杨鹤在心中做了一番计较,平心而论,刘狮子的三个要求,陕西的贸易、兰州不修堡子、找点红薯土豆,都属于对天下有好处的建议。

    想到‘天下’,而非‘大明’,就说明刘承宗那套大明药丸的理论,深入人心。

    搁三年前这事儿没人信,但放在这会,大明局势最坏的崇祯六年,杨鹤隐约信了。

    不过这事儿对杨鹤影响不大,完不完蛋他都是一大把年纪的人,即使朝廷必将完蛋,也不至于这么快,既然如今朝廷还在,他还是朝廷大员,就要勇于任事。

    大明眼下最重要的几個敌人,后金、流贼、登州叛军都是谈不拢的,唯独西北的刘承宗,大战可以避免,有辽东的例子摆在眼前,大明确实打不起旷日持久的西北大决战了。

    因此在递交给皇上的书信中,杨鹤毫无保留地陈述刘承宗三个要求,并将这场五帅丧师、痛失河湟的战役,归咎于陕西在粮饷不利的条件下封锁边防蓄意生事,着重提及刘承宗可以不与朝廷为敌,不要惹他。

    不过刘承宗从兰州左近一百七十八家掠出五十万石粮食的事,杨鹤没敢给崇祯提。

    他倒不是怕崇祯皇帝急眼了向刘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