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贼_第三百四十三章 因地制宜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四十三章 因地制宜 (第7/8页)

七条,谷地不足河湟人口田土十一,最多的人和地都在山上。”

    承运说:“如能尽取山地,我估计田地至少三万顷,人口应在四十万上下。”

    这个刘承宗倒是知道,他说道:“山里不是土司就是番部,我打算把土司挪到西边去,到时留下的土民番民也编户齐民,但这不是一时之功,先关注河谷吧。”

    其实刘承宗这会儿啥也顾不上,吞并谷地是一次类似南征康宁的鲸吞。

    历来各种割据政权在短时间快速扩张、积累不足的缺点他也无法避免,专业人才始终不够,打康宁的时候就不够,硬把军士改任乡官,属于赶鸭子上架勉强维持。

    如今吞河湟同样还是不够,但朝廷在黄河对岸屯防重兵,让他没办法抽调军士去干别的事,以至于他在潜意识里,不愿吞掉湟水南北山区土地。

    “哥,我知道你在担心啥,但这事我有不同看法。”

    承运不是有不同看法,他是太有看法了,心疼啊,心疼山里的地。

    他在康宁府干的就是开垦土地,累死累活,开出最好的地,两亩地的产量恐怕也就跟河湟的山田差不多。

    在承运看来,河湟四十七条南北纵贯的沟谷有远超湟水河谷的人口与田地,尽管不是这里最好的田土,也绝对不可放弃。

    他说道:“短时间,能写能算的人才不足、沟谷地势复杂支援不利、当地土番杂居,没大量人手,二哥均粮买赋的民社在沟谷里恐怕办不好,但这正是个机会。”

    刘承宗问道:“什么机会?”

    “留一条后路啊,哥,这民社统一种粮、统一买粮的事,我们是第一次做,耗费人力物力,能不能办成,不知道;办成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