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乔生 (第11/18页)
起来?” 冷松亭倔强地摇了摇头,拧过脸去不愿看他。 “我...不是故意害你写不成最后一题的,”陶远挠着头讪笑道,也跪坐在他身边拿肘捅了捅他,“大不了我赔给你,我以后不跟你争第一了。” 冷松亭不相信他,双唇紧闭一言不发,陶远想了想,低头拆了腰包,把自己那支开过光的次第笔交给他了:“这个押给你,我保证不学习了。” 松亭的眉宇一张,有点吃惊又有点好笑,接过笔来端详了一阵,终于看向了他:“傻子,不拿笔就学不成了么?” 陶远言而有信,之后的考试,永远排在了第二,虽然被老师调侃万年老二不大光彩,但他跟冷松亭的关系却越来越近,近到称兄道弟,近到大谈理想。原来冷松亭努力读书并不是为了功名,而是迫于家中压力。谈到理想时,他竟然说希望能落发出家,参禅拜佛。因为他家中势力庞大,他想要摆脱家族的束缚,唯一的办法就是入佛道,修了宗教就能免于一切凡俗,纵使家中反对,动用朝中关系也无权跟寺庙要人。 谁曾想着愿望真的有一日会实现,还是那样令陶远绝望的时刻。 陶远的父亲陶汉卿,是县上的小小府官,那一年,天大旱,颗粒无收。库里十万救济粮,三十万军粮。朝廷发放的赈灾粮到了陶汉卿手里,明明净重只有不到三万,却谎报三十万,他质疑数据作假,上报的官文被层层压了下来,上头表达的很明白,全贪了,经手的人你惹不起,剩下的随便你怎么补,上报死亡的人数我们再做文章,不必纠结。 毫无疑问,那年上报的灾亡数并无波澜,陶汉卿擅自挪用了军粮来补足救济粮,只等撑过了那一年的灾害,第二年征收的时候严苛一些,慢慢补足这个窟窿。可他太天真了,饥荒之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