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百四十六章 大明真的失掉开拓性了吗? (第3/8页)
洪和金濂走的时候,都表达过一个相同的观点,那就是大明有这样的君主,是大明的幸运。 三思而后行,是任何一个政令在推行之初和推行之时,都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国家之制这方面,于谦非常擅长,他立刻说道:“日日新,苟日新,又日新。” “任何一个政令都不可能一成不变,在探索中,不断的纠正,才是一条政令应该有的模样。” “陛下的钱法,从一开始的银币,到后来的景泰通宝,再到宝源局纳储,再到现在的设银院,掌兵仗局、宝源局和宝钞局,这都是政令的不断改变。” “陛下的农庄法从最开始的集体农庄,到现在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形成了以官田为农庄法主体,民田为辅的局面。” “官厂亦是如此。” “制定详细的标准去禁奢很有必要,这个尺度在制定之初应当以严苛为准,待到风气稍善,可适当放开。” 朱祁钰这才点了点头说道:“那么这件事就交给于少保去制定吧。” “臣领旨。”于谦俯首领命,他是百官之首,执牛耳者,自然他去制定这个标准。 于谦并不打算用自己的标准去约束所有的臣工,那过于严苛了。 一个严苛到无人去遵守的制度,等于没有制定制度,于谦对此非常清楚。 限奢令,是戥头案的历史教训之一。 朱祁钰又陷入了一天的忙碌之中,他处理着许多的奏疏。 比如辽东总兵官范广上奏说安置逃难的鞑靼人; 比如陕西、山西部分地区发生了旱灾、蝗灾,需要调拨粮食去镇抚; 比如湖广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