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百零五章 海洋会议论海权 (第4/7页)
城米,曰一百八十万石,其中正赋约一百一十万石,其余折银币三十万回福建。” “正统十三年,福建民乱狂风骤雨,席卷五省十七府百万百姓,景泰七年,福建安泰,百姓安居乐业,漳州市舶司纳税仅次于松江府市舶司,仅官办造船厂就有七处,而民办在册造船厂就有二十余处。” “福建纳赋征课,几乎与凤阳诸府持平,仅次于浙江、江苏,官收官解,押解运送的损耗,海路靡费不过陆路的三十分之一。” “这是一份景泰六年,松江府市舶司的商货往来明细,从松江府至忽鲁谟斯,只需要一年可以就可以来回一次。” “安全,针路之上固然有海盗,若是走陆路从玉门关出,则至少需要一年半到两年,这一路上,要经过瓦剌人、突厥人和新月人的地盘,还有数不尽的马匪,数不清的课税。” “相比较陆路和水路,海路无疑比陆路更加方便、便宜和安全。” 方便、安全、便宜,针路也就是海路的最大特点。 徐承宗将手中的题本交给了李宾言说道:“我在题本之中,对于海路的重要性进行了全面的阐述,更加详细,还请李巡抚斧正,传阅。” 徐承宗的发言是极为精简的,他在题本中罗列了一大堆的论据,来佐证他的观点,比如在相同的人力下,海路的运力是陆路的十倍,比如海船的维护费用,远低于漕船维护和运输成本。 京杭大运河是大明的大动脉,可是依附在这条大动脉上吸血的蛀虫,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漕船沿路吸血的家伙,大幅的增加了水路的运输成本。 这份题本,是他接到了圣旨之后,亲自跑码头,四处询问打听,他带着人做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