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都市花缘梦(211-225) (第32/51页)
以青色的琉璃瓦为顶,门额上为孙中山的手迹“天下为公”四个大字。这里用青色的琉璃瓦有其一定的含意,青色象征苍天,青色琉璃瓦乃含天下为公之意,以此来显示孙中山先生为国为民的博大胸怀。 明孝陵。明孝陵位于南京市东北部的紫金山(钟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及皇后马氏的陵寝。明孝陵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翌年马皇后去世,葬入此陵。因马皇后谥“孝慈”,故陵名称“孝陵”。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病逝,启用地宫与马皇后合葬。至明永乐十一年(1413)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整个孝陵建成,历时30余年。这座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明代皇家陵墓以其墓主显赫、规模宏大、形制独特、背依钟山环境优美而著名于世。明孝陵经历了600多年的沧桑,许多建筑物的木结构已不存在,但陵寝的格局仍保留了原恢弘的气派,地下墓宫完好如初。陵区内的主体建筑和石刻,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包括下马坊、大金门、神功圣德碑、神道石刻等,都是明代建筑遗存,保持了陵墓原有建筑的真实性和空间布局的完整性。特别是明孝陵的“前朝后寝”和前后三进院落的陵寝制,反映的是礼制,但突出的是皇权和政治。明孝陵是现存建筑规模最大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其陵寝制度既继承了唐宋及之前帝陵“依山为陵”的制度,又通过改方坟为圜丘,开创了陵寝建筑“前方后圆”的基本格局。明孝陵的帝陵建设规制,一直规范着明清两代500余年20多座帝陵的建筑格局,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所以,明孝陵堪称明清皇家陵。1961年,明孝陵被公布为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政府的相关文化部门和各界人士正在努力使其成为世界遗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