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_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 第88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 第88节 (第7/7页)

句“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世间之物称过才能知晓其轻重,衡量过才知道其长短,于是才有了题目中的六个字“物皆然,心为甚”。

    少淮亦顺利破题。

    破题后,回观三道四书题,裴少淮才明白了沈阁老出题的奥义——第一题重在论述治世,第二题重在论述品性,第三题则重在论述辩证。

    如此三者合一,才是沈阁老想要的不凡者。

    午后,举牌的考官又巡到裴少淮号舍跟前,放出两道五经题。裴少淮的本经是《春秋》,微言大义,他将题牌中的春秋抄了下来。

    其一,齐人伐山戎。

    其二,公会晋侯及吴子于黄池。

    《春秋》是一本史书,若想破题,首先要通晓整件事的来龙去脉。

    齐国未称霸以前,深受山戎扰乱侵犯,现如今齐国成了诸侯霸主,想要收拾山戎轻而易举,只可惜齐国距离山戎贼窝太远,没有后方保障,不好出兵。恰好北燕不堪山戎侵扰,派使臣向齐王求助,齐恒公趁机出兵,把山戎狠狠收拾了一顿,赶回了北境。

    这便是齐人伐山戎。

    如今庆国大统,周边只有附属藩国,最是避讳再谈那些分分合合、纵横捭阖之道。

    故此,裴少淮破此题只取了“师出有名”之意——齐桓王收拾山戎,既是一雪前耻,也是彰显其军力兵力。

    也由此知为何那么少学子选《春秋》作为本经了,要背要记的史实最多,破题时容易找切入角度但也容易“踩雷”,毕竟一旦涉及国与国之间,就有许多要避讳的言论。

    说多了,说错了,直接落卷。

    考试的第一日,少淮思路清晰,破题和构建文章结构都十分顺利,等到快入夜时,五篇文章的初稿已成,随后两日润色誊抄即可。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