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第932节 (第2/6页)
他们接受采访主要就是回应舆论的担忧,对相关问题有充分的准备。 “强s波并不是黑洞制造技术。” “两者并没有直接关联。实际上,从强度上就不用担忧,理论上来说,想要形成黑洞,强s波区域的湮灭力,强度最低也要达到几百倍率。” “显然,是不可能的。” “王浩院士说过这个问题……” 之所以提到王浩,就是为了增加说服力,“高倍率的强度不仅仅是高技术,还需要环境支持。” “即便是掌握了再高端的技术,地球上的环境也不可能制造高倍率的强s波,所以根本不用担心黑洞问题。” 这个解释让记者们放心了,也足以平息舆论的担忧,主要还是因为提到了王浩,换做是卢震、杨志芬,他们做再多的解释也没有说服力。 之后有记者又问起强s波技术问题。 杨志芬和卢震就一问三不知了,一则是因为他们知道的确实比较少。 二则,即便是知道也不能说。 在新闻发布会结束以后,舆论对于黑洞的担忧平息下来,很多人都开始对于碳硅晶石感兴趣。 更感兴趣的是科研机构。 那些相关的科研机构很清楚,新的物质就代表广阔的研究空间,更不用说,新物质还具有全新分子结构了。 全新的分子结构,能研究的内容就太多了。 比如,内层电子共价结构,共价是什么样的形态? 其中多少电子参与? 如果做精细的实验设计,就可以通过化学反应中的能量来测定分子力、键位力。 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