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四十五章温水煮蛤蟆 (第7/9页)
但是,一个完善的科举考试,除了要有上面政策的支持,还需要有底蕴。 而这个底蕴就是读书人的数量,如今大唐读书人数量稀少,寒门学子更是少的可怜。 因此,想要见到科举改革的效果,必须要把基础教育提升上去,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培养人才没有捷径! 哪怕杨帆是一个穿越者,还有着系统这个bug,更是站在了华厦文明这个巨人肩膀上,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科举考试之所以能在宋朝达到了巅峰,除了因为宋朝抑武扬文以外,更重要的是宋朝有底蕴。 那就是读书人绝对多,以至于科举选拔人才的方式有了基数。 虽然杨帆的这个科举考试手册借鉴了宋以后各个时代的精华。 可无论是在政治环境、社会风气、还是文人的底蕴等方面都与后世有着巨大的差异。 适合于以后的制度,不见得就适合唐朝,这需要在长期的摸索过程中,不断去发现、不断去改进。 而此次科举考试,杨帆的目的并非是想从寒门学子中选拔出人才。 而是如何能够最小的消除世家门阀对于科举制度的抵触,以及把此次科举考试顺利的完成,这样才能为后面的科举考试有范本。 在教育资源未完善的时候,现阶段的大唐,拥有知识储备、办事经验的学子。 毋庸置疑,还是只能从世家门阀出身的年轻后进进行选拔。 毕竟,这些年轻人生活在优渥的环境里,自小经受着知识的熏陶,无论学识、眼界、亦或是能力都比寒门高很多。 而那些寒门子弟,想要在科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