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八十五章 征服人心的胜利 (第3/8页)
之内的地盘,就是“家”。 这种在边境修亭子的风俗,其实来自原始氏族社会遗俗,在原始社会,旅行的先民见到一座草廷,就知道进入了别人的土地——当然,原始社会的这种习俗,或许来自猛兽的习惯,但凡猛兽都喜欢在自己的疆域边撒尿,借助气味标示自己的领地。 人是高等级动物,比猛兽要擅长营建,所以有了草廷建筑,人类修建这种庭子也带有欢迎他乡流浪客的意思。后来,到了双音节时代,人们便把它称之为“封庭(封建的建,就是建一座庭子做标志物)”。封庭之内就是“庭宇”,也称“领地”。 再后来,封建取消了,用来表示爵位的封建名称只剩下一个“封号”存在,没有具体的封地。于是,获得爵位封号的人就会在自家院子里修建一座‘庭’式建筑,称之为“中庭”,来安慰自己失去封建地盘的心灵——那时候,把自家的房子称之为“庭院”,就意味着自家屋子拥有一座中庭,自己是贵族,是有爵位的大人物…… 到了清代,中庭改称为“中堂”或“庭堂”,而“堂”就成了书香门第的家族客厅,因为书香门第,无论是中举还是中进士,最后,多少都能获得一个“超国民待遇”。 赵武目光一闪:“好得很,他们迁移封庭,最终要先把‘庭’拆除了,然后异地复原。你既然说山高地远,那么,拆除封庭的人,是否很勤快地重新复原了那些封庭?或许,他们以为我们不会这么快巡查东津,偷了点懒?” 赵武这么问是有原因的,做为小领主封土的“地标”,封庭修建是有规格标准的,不同的爵位亭子都有不同的装饰——尤为重要的是,为了做为标志建筑永久存在,赵氏规定封庭都是采用水泥与石梁建造的。而这几年,因为大肆修建道路,以及领土扩张迅速,赵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