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五十二章 又一场谋杀? (第6/10页)
此向黄天厚土立誓:作为姬姓晋国封君,接受国内领主的效忠,我发誓尊重春秋礼仪(即春秋封建规则),遵守封君本分……” 荀偃领着诸卿回应,按《周礼》向公子彪行臣服礼——脱帽、下跪、解下所佩带的武器、把双手放到封君合拢的手掌中,说:“君上,今后我是您的人了”。 将双手交给他人,“置于他人股掌中”,意味着自己的一切听任封君的处置,这是《臣服礼》的含义所在。臣服礼过后是《宣誓礼》。大法官士弱领着众人宣誓,誓词翻译成现代话,意思是:“我、某家族、某宗主、某官、某职,作为封臣,我代表自己和自己的家族起誓:我将忠诚献于君上——姬姓晋国当代封君、惠伯谈之孙、惠公之子桓叔捷后代姬周(孙周,即悼公)之子彪。 作为封臣,我将恪守自己的职责,成为君上最忠心的助手,决不欺骗和反叛;我将尽心维持和实行神灵所赋予您的君权,承认您的君权神圣……” 荀偃带领六卿所宣读的誓词,实际上不是一个“监国大子”所该享受的誓词——这份誓词是对新上位国君的誓词。这全怪赵武。 赵武对春秋礼仪半懂不懂,他直接按照新即位国君礼仪要求公子彪宣读誓词,荀偃等人刚回国,不知道悼公具体状况……结果,《左传》、《春秋》只好对晋平公继位的年份含糊其辞,而对晋平公继位的年龄不予评价。 悼公继位的时候十四岁,《左传》、《春秋》特别强调了悼公的年幼,但晋平公继位时比悼公还要幼小,然而,鲁国跟赵武关系特殊——那赵武在现代是名山东宅男,来到春秋,总是不自觉保护家乡利益,鲁国人因此受益无穷,自然不好意思说赵武的坏话,干脆漠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