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四十一章 挺进胡国 (第7/8页)
,起源于尧舜时代的后夔,所以被称为“归夷”,他们原居于河南商丘一带,后来遭到商王武丁的讨伐,被迫四处搬迁。除一部分留居中原建立“归”国外,大部分“归”人继续向南迁移,于颍州汝阴(今安徽阜阳)建立起“胡子”国。 也有人认为胡国是姬姓,是周王室后裔,周朝建立后,才被封于今安徽阜阳地区,从而建国“胡”。后来因为受到楚国的煎迫,被迫叛离了炎黄周国,改投蛮夷楚国…… 不过,胡国毕竟是一个灭亡小国,它究竟姓什么,对历史毫无影响,赵武从不介意、也不愿探究胡国国君究竟姓什么。 真实的历史上,在数十年后,胡国及其周边小国追随楚国攻打吴国,战后,为了避免吴国报复,以至于胡国等小国又倒向吴国,所以楚国强迫那些小国搬迁,然后在小国搬迁走后空置的土地上,安置了强大一点的:蔡国,以对抗吴国——所以,现在胡国的国都狐丘,又成了后来的蔡国国都新蔡。 如今,蔡国已经灭亡,灭亡他的是赵武。 真实的历史上,在胡国等国搬迁之后,他们为捍卫楚国的利益而耗尽了国力,随后,楚国毫不犹豫地兼并了那些搬迁小国——春秋时代,中华大地上一共有130多个国家,楚国兼并的国家,光有名姓记录的就有42个,相当于总国家数的三分之一,并超过了其后列国兼并国家数目的总和,其中也包括灭国数量位于第二位的晋国,第三位的秦国、第四位的齐国。 楚王之所以把大军退往胡国,是因为胡国的地理位置非常好,它背后是楚国兼并已久的诸舒国(诸位舒国,包括舒庸国、舒鸠国、舒蓼国、舒龙国、舒龚国、舒鲍国等国),诸舒国再向东南,就是位于苏杭等地的吴国。 楚王背靠诸舒,是想着子木从南线撤军之后,能够救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