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7崛起南海_第972章 范迪门的三亚见闻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972章 范迪门的三亚见闻 (第2/6页)

换装速度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荷兰东印度公司总督范迪门也是在看台上心情复杂的看客之一,他在两天之前抵达了三亚,恰好赶上了受邀观礼这次的新舰出海仪式,也是他真正第一次在近距离观察到海汉的主力战舰。他注意到了这艘新战舰的侧舷炮窗明显要比通过情报搜集所掌握的数目要少了许多,而海汉人会削减一艘成熟战舰上所装备的舰炮,显然不会是因为经费问题,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海汉人升级了舰炮,在火力输出强度方面不再需要依靠舰炮数目来支撑。

    火炮数目的减少意味着船上所需的作战人员也会相应减少,战舰在海上的续航能力或许会由此而得到提升。当然这种配置也存在显而易见的隐患和弊端,因为舰炮数量比以前减少,如果其中一部分舰炮在作战中遭受到敌军火力打击或是出现了故障,那么整艘船的战斗力都会因此而受到比较大的影响。不过范迪门认为海汉人大概不会轻易犯下这种低级错误,或许会有某些特别的手段来保证火炮甲板的安全性,比如增加侧舷的厚度和结构强度。但受限于见识,他也的确想不到海汉人真正的打算竟然是要在侧舷外包覆一层铁甲。

    类似“威严级”这种吨位的战舰,其实荷兰人也有,不过此时都部署在欧洲战场上跟神圣罗马帝国阵营干得火热,不可能将其调遣到远东地区。而荷兰在远东的船厂所能建造的武装帆船,最大的型号也只有“威严级”大约三分之二的吨位,而且工期漫长,远远达不到海汉这样四年六艘舰的建造速度。最要命的是这间造船厂在1632年马打蓝军攻打巴达维亚的战事中已经完全损毁,目前的重建进度也不太顺畅,想恢复过去的造船能力可能还得一两年的时间。在可以预见的一段时期内,东印度公司大概都不会有机会逆转海上武装受到海汉压制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