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619章 先兆线索 (第3/7页)
间的关系来证明自己的判断。但来自浙江的江姓商人却说当地的军需物资行情没有什么变化,海汉也并未出手采购类似棉布之类的商品。 但如果王姓商人提到海口港到货的棉布和棉纱并不是来自浙江,那最大的可能性还真是只有山东了。但海汉真要是舍近求远在山东采购这些物资,除了成本上的考虑之外,还有什么别的原因?虽然山东距离棉布产区更近,其采购成本肯定比南方低一些,但运费的增加其实已经抵消了采购成本方面的差价,从山东采购并没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反而会因为更长的海上航程而增加运输风险。而且山东距离京城更近,如果海汉在当地大宗采购某种军需商品,那岂不是更容易被朝廷注意到?以海汉人的精明,应该不会犯下这么低级的错误,除非他们根本就不在意被朝廷发现这种采购活动。 两国刚刚才签署完正式建交的协议,尚处于蜜月期中,照理说海汉不会在这个节骨眼上如此有恃无恐地对大明采取军事行动,而海汉的海军舰队往南调动,这应该也不会是海汉要对两广地区入侵的先兆,毕竟海汉在两广地区的影响力极大,而且相关利益颇多,把两广搞乱了对海汉其实没什么好处。最关键的一条理由是,如果海汉要将两广作为目标,那他们真的不需要作什么多余的掩饰工作,点齐兵将直接上就是了。所以尽管费策贤心存疑惑,但也不会认为海汉这些举动是在准备对大明发难。 那么就只剩下了一种理论上的可能,即海汉的兵力调动和军需物资采购是真的在为接下来的军事行动做准备,那这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