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7崛起南海_第1802章 挡住去路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802章 挡住去路 (第5/6页)

这种拒马已经在辽东战场上经过实战的检验,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即便是重骑兵发动的冲锋,也很难损毁这些结构坚固的拒马。唯一的缺点大概就是十分沉重导致运输不便,但考虑到这些大型拒马的功能主要是用来预防骑兵突击,份量轻了就没那么可靠了,指挥官们都会选择无视这种小缺点。

    当然这种结构简单的玩意儿其实也很容易成为敌军效仿的对象,但像海汉这样不惜成本使用角钢来作为材料,包括大明在内的其他国家就很难照搬了。所以海汉军遇到的同行和对手一般都是使用竹木结构的拒马,在强度和耐用程度上差了不少。

    这个时代的明军其实对拒马的使用也颇有心得,多处边军都曾使用一种名叫偏厢车的战车,到万历年间所出的改进版已经相当好用,每两辆车中间设拒马枪一架,上面固定有长枪十二支,车架上下用棉絮围起来以防箭矢飞石,每辆车上装载两门弗朗基炮,六支快枪。不过这玩意儿太过沉重,每辆车重达六百斤以上,加上武器弹药和各种备件轻松破千,并不适合长途跋涉的陆上行军,对通行条件也有较高的要求,而且只能当做防御手段,很难运用到进攻的战斗当中。

    而海汉军只在近海作战,极少深入内陆,沉重的装备交给船舶运输就没太大的压力了,只要能完成快速部署,结构牢固耐用,能达到战术目的,对海汉军而言便是好工具了。至于遇到使用拒马来防卫阵地的对手,海汉当然不可能用宝贵的士兵或者战马去冲击,而是直接以炮击开路,任是多牢靠的拒马,一炮轰过去也全都碎了。

    正是因为在军备方面占尽优势,像孙丙这样的海汉军官才能在对垒数倍乃至数十倍于己的敌军时毫不慌乱,因为他们很清楚敌军很难用人命来填平双方战斗力之间的差距,即便是悍不畏死的清军,在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