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764 (第4/5页)
个罪名就扣哪个,不快速拿下口供,各方面人士就会出动。 即使万禀义摆脱不掉嫌疑,也会逼迫他先放人,理由是证据不足。 放出去的人,还好往回逮吗? 而眼下的证据,实话说,确实有些不足。 全是那些抢劫犯以及抢劫犯家属的口供。 那些抢劫犯,实际上没有任何一人与万禀义有过直接接触,有接触的是那俩死人,所以这些人的口供通通是:“听头儿讲。” 那两位已死的劫犯家属呢,指证也不过是:“曾亲眼见到来家吃饭,看过夫君几次给钱。” 也就是说,没有万禀义的收条,没有证据证明万禀义作为主犯在指挥这些劫匪为非作歹,这些都不是关键定罪的证据。 而古代这里,经闺女翻律例书籍在路上与他分析过,要么就有直接有力的证明,像是收条字据类。 宋福生当时就知:很难。 古代这里识字写字的人少,那万禀义有没有文化都两说,就更不用提那位抢劫犯头领了。那俩死人指定不会写字,会写谁去抢劫?当账房先生好不好。 基本上都是直接给银钱。 让四壮去万家偷账本,估计会白忙。 闺女又说,没有直接证据,只凭那些人看到或听说万禀义如何如何,根据律例,那要是想给万禀义定罪只剩下一条,罪犯的口供。 口供在这里极其重要。 想必也是古代刑讯逼供是合法的原因之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