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九一章 白驹场 (第3/4页)
找到了村长家。 村长是个年近六旬的老汉,一问之下,这里确实就是施家桥,他本人也姓施,是这里的世袭盐丁。 “兴许还是施耐庵的本族后代呢……” 打量着这个满脸皱纹、身子已经有些佝偻的老头,林啸心想。 见到这群怪人来访,这个施村长的言语举止倒并不怎么拘谨,显是出过门,见过一点世面的。 “这儿的村民生计太艰难,” 面对林啸提出的疑问,他的回答还算利索,“不但要去盐田晒盐,还要出海捕鱼,采集海菜……虽然有路连接村子,可是大多数时候……路上便空无一人了……” 一听来人想买盐,他却苦笑着叫人打开了盐仓里面只有十数袋盐,大约七八百斤的样子。 这么少的存盐让林啸吃了一惊这与淮安府的大盐场相比,就像是两个世界的。 一番细问,他才知道详情。 去年海啸,范公堤东边新垦的盐场,许多滩田都被冲毁了,有些甚至直接沉到了海里,盐场的生产能力,一直没有恢复到以前的水平。 但是,官府下达的折色银却一点都没减,代为征收的场商既催得紧,开出的盐价又越来越低,盐丁们眼看难以生存,逃亡很多。 古法的煮盐业,完全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人力不够的话,正常的生产都难以维系,折色银子更加缴不齐,官府催课又急,村里的许多丁壮,平时都四处躲藏。 幸好范公堤西侧的土地尚多,又有运盐河水的灌溉,盐丁们在晒盐之余,另外垦田种些粮食,倒还能果腹,只是时常担惊受怕而已。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