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44章 秣陵的故事 (第3/5页)
阳郡尚在四族手中,尤其是秣陵城,经过四族下大力气整修,已然成为一个堡垒城池。 如果四族能够借助攻打合肥的机会,在江北各渡口、河口扎下营寨,即使拿不下合肥城,也能在江北,为秣陵城撑起一片缓冲地。到时候,四族被孙权逼迫,在吴郡站不住脚,还可以全族迁至秣陵,保全基业。 孙权还是很有战略眼光的,四族的动向,孙权一下就看准了要害,知道四族已经把重心放在秣陵城。孙权当然不能让四族如愿,找各种理由拒绝了四族的出兵要求。 理由很简单:合肥城非旦夕可下,得做足功夫,举江东之力,方能一举攻克。四族单独出兵,风险太大。 制止了四族的动作,孙权自己,便开始在巢湖湖口,经营濡须口,大建水军营寨。同时,孙权也盯上了秣陵,越看越觉得,秣陵真是个好地方,简直是帝王之都! 于是,孙权开始运作,收回秣陵城事宜。由于秣陵城名义上归襄阳六姓,孙权要收回,哪怕走个形式,也要跟六姓打个招呼。 能够代表六姓的势力,有两个,一个是襄阳的夏吟坊,以黄顺为头。孙权用脚趾想想就知道,黄顺肯定不会同意。不说黄顺与四族的紧密关系,就看黄顺这个人,就不是个轻易吃亏舍财的主儿。 随着夏吟坊的影响力日益增大,孙权对黄顺这个人,也越来越重视,相应的研究判断,也越来越深入。 孙权很清楚,秣陵城是黄顺一手运作,从自己手里要过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