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三百八十三 大兴水利 (第4/5页)
以蔽之,关中渭南纵然有水旱之灾,对周王室也不会构成多大威胁。 关中之水利之患,要害在于人口聚集的渭北地带。 渭水北岸的平原,向北伸展百余里后迭次增高,直达河西高原,形成了广袤的土山塬坡地带。此等塬坡,说高不高,说低不低,土峁交错,沟壑纵横,濒临河池。农人望水而居,说起来是可垦可耕,然却偏偏是临水而旱,地薄难收。 即便是正常年景,塬坡地收成也不足平原良田的三四成。若遇少雨之年,则可能是平原良田之一成,甚至是颗粒无收。老周人有谚云:“勤耕无收,望水成旱,有雨果腹,无雨熬煎。”说的便是这塬坡地人家的苦楚艰辛。 盖因平地临水,一村一里尚可合力开出几条毛渠,于少雨之时引水灌田,至少可保正常年成。塬坡地则不然,眼看三五里之内便有河流池陂,却只能望水兴叹。要将河流池陂之水引上塬坡,却是谈何容易! 不说一村数村,便是合一里数里之民力,也未必能在三五年内成渠用水。更有一样,其时与猃狁战事多发,精壮男子多有入军旅者,留耕男女则随时可能被征发为辎重民夫。官署得应对战事征发,根本不可能筹划水利,即便有筹划,也挤不出集中民力修渠引水的大段时日。 有此两害,当时的关中只能是完完全全的靠天吃饭。 自成王时代以来,历任首辅都曾殚精竭虑,力图解决关中腹地两大害,却终因种种突发事变而连番搁浅。 周公旦方要谋划,便遭遇“三监之乱”,武王在中原打下的江山险些被颠覆,大兴水利遂成泡影。昭王一代,正逢南方的楚国蠢蠢欲动,结果昭王轻率南征死于汉水,周王室陷入风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