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三百八十三 大兴水利 (第2/5页)
益水”之说。益水者,可用之水也。盖大川巨泽浩洋不息,水患频仍,耕耘渔猎者常有灭顶之灾。是故,大水周边人烟稀少,遂成蛮荒山林。显然,在人口稀少的农耕时代,水太多是没有什么益处的。 中原的黄河流域,自大禹治水疏河入海,其水系便相对平稳下来。百川归河,河入大海,没有出路的横冲直撞的盲流大水不复见矣。由此水患大减,航道开启,沃野可耕之地大增。于是,中原地区才有了井田铺排,城池多建,村畴连绵,成了华夏文明的生发凝聚之地。 函谷关内作为周人统治中心的丰镐关中平原,更是得天独厚的益水区域。所谓“九水十八池,东西八百里”,说的便是关中益水之丰饶,山川之形胜。所谓九水,乃渭水,泾水,沣水,洛水,灞水,浐水,镐水,橘水,涝水。这九水,都是带有支流的滔滔大水,若是连同支流在内,关中的大小河流无论如何在五七十条之多。 所谓十八池,是分布在八百里山川的十八片大小湖泊,由西而东数去:牛首池,西陂池,鹤池,盘池,冰池,镐池,兰池,初池,糜池,蒯池,郎池,积草池,当路池,洪陂池,东陂池,苇埔,美陂,樵获池。唯其河流如织,湖泊点点,丰镐平原自古便有“陆海”之名。 直到西汉,尚有名士司马相如作《子虚赋》云:“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异态,东西南北,池窈往来,出乎椒丘之阙,行乎州淤之浦。”活画出河流湖泊在关中村野城池间交织出的一幅山水长卷,况乎周时? 益水丰厚,沃野可耕,被山带河,兵戈难侵,唯其得天独厚,故自三皇五帝以来,关中便是天下公认的形胜之地。这里悠悠然滋生了以深厚耕稼传统为根基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