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66章 最后的倾诉 (第5/8页)
不过实事求是,司马迁真没有吹嘘项羽,项羽本纪里有项籍的勇猛,但也如实记了他屠城、自负等诸多毛病,其兴亡皆有缘由。 若是只看到一半而无视另一半,便说作者偏颇。 那不是司马迁的问题。 而是读史者的问题。 史学家的良知是存在于书中的,不虚美,不隐恶,服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可谓之实录。 在读累了的时候,任弘起身在这狭小的屋舍里活动,舒展身体。这里是真的小啊,后世被奉为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如今却被束之高阁,难以传播。 因为全书最引人争议的地方,是关于孝景、孝武朝的记载,正是这两篇当年触怒了汉武帝,引来删书,也让司马迁对这本书的命运不抱希望,特地分正副本收藏。 来自后世的任弘能不明白么?他最清楚不过了。 人是很难客观看待百年之内历史的,司马迁本人也做不到。尤其是在书写李将军列传时,带入了很强的主观情绪,为李广鸣不平。 但太史公自己也说了,这本来就是他一个人写的“一家之言”啊。 更何况,他也如实记下了李广小心眼、屡战屡败的一面。 司马迁针对的绝非卫霍,而是那些无能无才,却因为裙带关系而身居高位者。 李广利说的就是你! 还有许多涉及景、武两朝的事,是不能秉笔直书的,只能以隐约之意,这是司马迁在经历李陵之祸后的抉择。这些“唯唯,否否”里隐含的未竟之辞,只留待后世的“圣人君子”去探索了。 他的谨慎是有道理的,历史上,史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被人理解,视之为“谤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