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阙_第373章 取经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73章 取经 (第2/8页)

弟子长大后是要成为“九卿”的,鄯善王可以说是将国家未来交给桓宽了。

    所以,只带着他们在沙上写字也不是长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桓宽便从制简开始教起,将简坯表面打磨光滑,切割成长度和厚度符合规格的木片。

    “经书和律法,得写在二尺四寸长的简上,写信的简长一尺,万万不能弄错。”

    之后还得汗简杀青,新鲜的木头内有汁水,容易腐朽生虫,得在火上耐心烤干,等放凉后再涂一层薄薄的胶液,经过涂染处理的简牍,表面略有光泽,写字墨迹才不会晕开。

    最后一步就是编联了,木简上钻细孔,用缥丝绳或牛皮绳,有二编、三编、四编、五编等形制。

    “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汝等读书也当如此啊。”

    来鄯善的贤良文学有二,一个任少傅一个任太傅,一般是译长教汉话,而丞相陶少卿和少傅教《凡将》等识字课本,等能识字了,再送到太傅桓宽这接受再教育,鄯善国识字的不过二三十,能学论语孝经的更只有这四五人而已。

    其中一个碧眼卷发的弟子求学心切,用还有点夹生的汉话问道:“夫子,什么时候能教吾等《易》?”

    桓宽却摇头:“中原儒者能通五经者可不多,除了孝经论语外,我便只通《公羊春秋》,于易只是粗知而已,不敢误导汝等。倒是与我一同远迁的贤良文学中有两位精通《易》的大家,只是一位不幸死在路上,另一位则在它乾城。”

    四十多名贤良文学星散各地,造成了学术的分散,这还不是最麻烦的事,困扰桓宽的是,当初因为仓促发配,很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