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阙_第376章 《都护王问经》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76章 《都护王问经》 (第5/6页)

夜深人静之际,毗卢旃仍盘腿坐在赞摩寺中,在羊皮纸上用梵文记下今日发生的事。

    作为一个希腊人后裔,毗卢旃与佛法的渊源由来已久。

    早在两百年前,无忧王(阿育王)即位第九年,既克羯羧加,乃笃护正法,弘播正法之教。

    于是派遣了许多僧侣使者,前往已知世界的各地,六百邻邦弘扬佛法。除了距离印度较近的罽宾、犍陀罗(克什米尔)、臾那(阿富汗北部及东部)、雪山边(尼泊尔)、金地(缅甸沿岸)、师子国(斯里兰卡)外,甚至还远到了继业者诸国。

    诸如塞琉古、托勒密甚至是希腊人的故乡马其顿、雅典和伊庇鲁斯,那是希腊人接触佛教的开始,只是这“已知世界”显然不包括在东亚自成体系的战国七雄。

    不过在东方的希腊人真正抛弃宙斯,皈依佛法,还得到一百年前,大夏的弥兰王(米南德)在位时。

    当时婆罗门武将篡代了孔雀王朝,大灭佛教于中印度,火烧寺院,杀戮僧尼,迫害摧残,不可胜计。但北印度的佛教,仍然屹立如故,而此时大夏为月氏所击,南下犍陀罗等地,与佛法相遇。

    弥兰王生于高加索的亚历山大里亚,出身王族,继父为王。他以正法治国,国泰民安,都城一片繁荣景象。街道纵横宽广,城门雕文刻镂,城中商贾云集,人民棉衣足食,其乐融融。受那先比丘启示,他曾有意出家为僧,最终做了在家居士。

    佛法由此在大夏希腊人中传播,弥兰王遂被尊为弘法王,僧侣们在《那先比丘经》中记述了他的事迹。

    弥兰王死后,大夏各城邦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但为保存他的骨灰舍利发生争执,最后一分为八,建塔保存,而其中一份弥兰王舍利,便留在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